食色生香,睢宁味道。
《拾味睢宁》
每周六,我们与同样热爱美食、
(相关资料图)
热爱生活的您一道,
穿梭于睢宁的大街小巷,
拾得珍贵的味道宝藏,品味小城里的人间烟火。
《史记》里有记载,黄豆起源于中国,中国人吃黄豆有几千年的历史。当下,黄豆更是膳食指南中建议的中国居民每天都该摄入的食物之一。人们常吃的豆类有十余种,独独黄豆获得了“豆中之王”“田中之肉”“绿色的牛乳”等美誉。
无论是豆腐、豆腐脑、豆皮……睢宁人对用黄豆为原料做成的美食格外热衷。今天,我们要说的是以黄豆为主料的另一道美食——卤鱼子。
私以为,好吃的东西从来都不来自富丽堂皇的饭店,而是藏匿于那些小街小巷内。一声声吆喝,似乎是一种集合的暗号,车子一停,周边立马就围了一圈人。
小时候,天刚蒙蒙亮,推着平板车的大爷就开始叫卖起来。这个叫卖声一直伴随着我整个童年,直到我上大学离开家乡。回到睢宁定居、工作后,熟悉的叫卖声又回响在耳边。只不过,卖卤鱼子的人换了,平板车提档为电动车。但吃上一口,儿时的记忆又回来了。
卤鱼子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,但选材颇有讲究。只有睢宁自产的黄豆粒,加上故黄河里打捞出的小鱼儿,才能做出它的味道。这道菜,也是很多庄户人家解馋的必备菜。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,着实幸福得很。
无论时间怎么流转,做菜的大姐成了大娘,但是这道菜的手艺并没有失传,而是发扬光大走上了公司化营销的道路。
在岚山镇一家颇有名气的食品加工厂,我见证了这道传统小菜的熬制过程。
加工厂的老板张师傅从小就跟着名厨爷爷学做睢宁菜。黄豆卤鱼子他熬了20多年,不仅保留了传承千年的味道,还加入10多种草本香辛料,让传统小菜焕发了新机。
要想做成好吃的卤鱼子,挑选黄豆是第一步。只见三五个工人正仔细地用簸箕簸着黄豆。一颗颗黄豆上下翻滚,瘪的、小的,散落在地上,再经过手工筛拣,只有圆鼓鼓的大黄豆留下,才能进行接下来一夜的浸泡。鱼要选用4-5厘米长的小鱼最为适宜。新鲜的故黄河小鱼要先在冷油中煎炸至两面金黄,捞出摊平,冷却2小时左右再进行筛选。
“只有睢宁产的大黄豆、故黄河里捞出的小鱼儿,才能做出传统的味道。”张师傅说,北纬30度的光照、故黄河水的不断滋养,赋予了睢宁黄豆和小鱼儿不同的灵魂,融入了卤鱼子的传统制作工艺中。这种灵魂千年来在一盘盘小吃中传承,从未中断。
原来卤鱼子的制作中,只有花椒、盐等传统调味料。为了增加卤鱼子的适口性,如今,他在制作中添加了肉桂、当归、白芷、山柰等10多种草本香辛料,并搭配睢宁特有的甜油等配料进行卤制。
这一过程,我总感觉要用“熬”字来进行概括。通过小火慢熬,传统与现代对上了话,一点点交融在一起,从千年以前的黄河边,走到我们面前。
相传宋朝时,大文豪苏轼任徐州知州,上任以后兢兢业业,以民为本。那时黄河一到汛期,经常洪水肆虐,民不聊生。那一年暴雨倾盆,黄河淹了徐州城。苏轼带领抗洪人马,“以身帅之,庐于城上,过家不入”(《徐州志》)。一日,苏轼来到睢宁查看水患,人困马乏,借住在一户农民家中。农夫为了犒劳苏知州,便把家里仅有的黄豆和小鱼干拿了出来,一起烧制成一道美味的黄豆小鱼,给苏轼充饥。又饥又渴的苏轼感激地吃下后,顿时觉得饥饿全无,齿颊留香。而这道“黄豆小鱼”便成了苏轼离任徐州后始终惦记的一道菜。
不仅苏轼惦记,卤鱼子也是我们惦记的家乡美食。以前离家上学时,行李中总少不了妈妈给准备的一小瓶卤鱼子。但那瓶卤鱼子总不能放时间太长,以至于大多数时间卤鱼子只能停留在念想里。
现如今,经过多年的试验、改良,卤鱼子制成了真空包装的便携版,在各大超市出售,满足了旅居外地的睢宁人吃一口家乡菜的愿望。
图源淘宝
一审丨薛莉
二审丨李璇
三审丨张思考
监制丨刘砾
关键词: